不信东风唤不回----东风湖农场坚持改革、加强管理,促进经济发展记实
发布日期:2002-11-22 浏览次数:3743
这里阡陌纵横,沃野千里。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 人们在此繁衍生息着,也创造了淮河流域悠久灿烂 的历史文化。东风湖农场就座落在淮河中下游北岸 的董峰湖、毛家湖行蓄洪区内。
1957年,第一批农垦人在“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忍 耐,特别能战斗”创业精神号召下,满怀激情地来 到这里,耕云播雨,战天斗地,在近乎穷山恶水的 行蓄洪区内建立一座面积上千公顷的国有农场。从 当初的席天幕地到如今机械化作业,三代农垦人在 这里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故事; 用辛勤和汗水创造了一项项催人奋进的业绩。但长 期以来,农场由于自然条件差,隶属关系多变,长 期投入不足,负担过重等原因,农场仍处于相对贫 困的状态。“九五”期间,东风湖农场灾害频繁, 经济举步维艰。
----1996年行蓄洪,秋季绝收;
----1997年特大冬汛,造成大面积内涝;
----1998年受厄尔尼诺天气的影响,秋季严重内 涝;
----1999年秋季大豆收割期间受连阴雨天气影响, 80%%霉变发芽;
----2000年午季小麦收割期间遇特大暴雨袭击,70%% 在田间发芽。
五年累计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,农场经济进入最困 难时期,“九五”末职均收入仅2800元。东风湖农 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同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、抗 灾自救的苦难史。
历尽艰难遇“九遭”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
在这块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热土上,饱受磨炼的东风 湖人踌躇满志地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发展五年。 二年多来,王国福同志带领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实 践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,牢固树立宗旨意识,以 改革为突破口,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“实现职工 增收、企业增效、维护农场社区稳定”等三大目标 为己任,带领全场干群振奋精神,与时俱进,直面 困难,奋发图强,并在农场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中,将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不 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,赋于其强大的生命 力,也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同经济建设相得益彰, 协调发展。
改 革 篇
进入经济转型期,农场既有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的严 峻形势,又有自身体制所形成的诸多问题,影响了 农场发展进程。深化农场改革,尤其是土地承包制 度、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势在必行。这些改革对农 垦职工来说是深刻的。
--推行以“三田制”为主的新一轮土地分配制度改 革,盘活了土地资源
东风湖农场人多地少,人均占有耕地仅4.5亩,低于 系统平均水平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,计划经济体 制下的土地平均分配机制所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: 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,职工收入低,农场效益差; 待业职工逐年增多,场办二、三产业从业人员相继 下岗,他们没有土地,生活极其困难,影响了农场 稳定;阻碍农场种子产业化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。 2000年,在省农垦集团公司改革方针的指引下,东 风湖农场推行了以“三田制”为主的新一轮土地承 包制度改革,将农场耕地根据使用性质分为“经济 田,生活田,招标田”三大类进行再分配。经济田 按人均分配,解决职工生活保障问题,并原则要求 经济田种经济作物,以此为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 础。承包田、招标田则根据职工申请并结合其生产 经营管理水平、信誉等情况进行有条件配置,从而 逐步将农场土地向“懂管理,善经营,有技术,信 誉好”的种田能手集中,扩大规模效益,提高劳动 生产率,最终实现“少数人种多数地,多数人种少 数地”的改革目标。目前农场最大家庭农场通过参 加招标和承包的方式,已获得近千亩土地的承包 权。改革后的土地规模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 高。2001年均收入达3900元,较“九五”末增长近 40%%。
--深化人事制度改革,建立一支高效精干的管理者 队伍
管理机构改革,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,是 这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坚持精 干、高效的原则,农场制定了《关于深化农场内部 改革若干意见》,将管理机构进行整合,机关科室 由8个合并成3个,人员精减了30%%。场直单位管理岗 位也大幅度压缩。针对人员相对过剩的教师、会计 进行定编定岗,并引入竞争机制,通过考试考核相 结合,择优录用。通过改革,干部能上能下的培养 使用机制得到较好地贯彻。据统计,这项改革共分 流各类管理人员24人,每年可减支出10余万元。这 项改革为农场改革的深化准备了人心,准备了干 部。
管 理 篇
当前农场越是困难,越要加强管理。新一届领导班 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,并坚持以人为本,将重 点放在了加强职工队伍的管理上,通过强化管理,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。长期以来,农场劳 动力管理相对滞后,暴露出问题也越来越多:职工 劳动纪律涣散;权利与义务观念淡薄;流动无序。 按市场经济法则建立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,规范企 业内部的劳动管理,是深化改革,促进发展必然要 求。东风湖农场建场时间长,职工来源广泛,构成 复杂,为全面摸清职工基础情况,农场成立了精干 的领导小组,根据职工的年龄、性别、文化、特 长、就业及行业分布等为职工建立个性化资料,制 定相应改革措施,因势利导,鼓励职工转变观念, 发挥特长,大胆创业,自觉地按三次产业的要求合 理分布,有序流动,做到人尽其才,逐步将农场丰 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。 针对长期离岗、拒不履行义务、阻碍农场改革发展 的人员依法解除劳动关系;另外,根据权利与义务 对待的原则,农场同870人重新签订了劳动合同,规 范了劳动管理。
全面调动场直单位尤其是生产单位的积极性,农场 制定了“目标经营责任制双百分考核办法”,严格 奖惩,取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,各单位管理费、招 待费等非常生产性开支逐年下降。
--依法清理各类欠款,保障管理机构正常运转
农场内外债高达700万元,高额欠款增加了农场的经 营成本和资金运作风险。为此,农场对欠款进行分 门别类,拟定相应措施,外欠款在确保债权基础 上,加大回收力度。场内职工欠款制定优惠政策, 鼓励职工积极还款。对那些恶意拖欠的单位和个人 将诉诸法律,依法清欠。目前农场外欠款正以每年 10%%的速度回笼。
--实行过程控制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制度 经营活动开展“零赊欠”,降低了经营风险。农场 与场直单位改拨付制为借贷制,经营包干使用,一 旦单位管理费超支,管理人员每月预留的10%%工资将 全部扣除,单位主要领导还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 分,此举有效遏制了“跑、冒、滴、漏”现象。全 场非生产性开支正以80%%左右速度下降,经济运作趋 势逐年好转,2001年一举扭亏为盈。
--打击邪恶势力,维护农场稳定
二年来,农场派出所在场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坚决支 持下,对辖区治安状况进行集中整治,治安拘留了2 人,调解各类纠纷13起,破获盗窃案件3起,收缴枪 支3支,切实维护了农场社区的稳定。
发 展 篇
发展是硬道理。发展是实现“职工增收、企业增 效、维护农场社区的稳定”等三大目标的关键。 --咬定青山不放松,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
东风湖农场经济主体是农业,频繁自然灾害,导致 经济发展极不稳定。长期以来,农场水利建设缺资 金,欠规划,成效甚微。“九五”期间连年的灾害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所暴露出来的水利问题引起 了省农垦集团公司和各级领导高度重视,全场广大 干部在扼腕叹息之余,最终将千方百计汇集成一句 豪迈的誓言:“再穷再苦也要把水利建设搞好”。 几年来,全场干群在“排灌并举,一区一策”和 “四周建圩,分区确保”的治水思路的指引下,在 东风湖区建三个内保圩,总长8928米,确保面积达 6000亩。另建30千瓦污工泵站一座,极大地提高了 东风湖区的抗旱能力。在毛家湖区新建改建灌渠 4525米,改造中低产田1400亩,新增土地面积88.2 亩,毛家湖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。几 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350万元,通过多年的奋 斗,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,作物产量逐年提 高,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现。
--提升种子产业化水平,增强种子竞争力
种子产业是农场的支柱产业。“九五”以来,农场 种子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,产品畅销豫、苏、皖三 省,农场也被列为省小麦良种生产基地之一。为进 一步提高种子科技含量,增强竞争力,农场决定充 分发挥现有资源、技术优势,开展与科研机构的深 层次合作,集中精力遴选一批市场潜力大的优质新 品种来场扩繁,切实抓好种子新品种资源储备工 作,使农场种子生产具有高度的前瞻性,从而牢牢 地把握前沿市场,提高了市场竞争力,有效降低生 产经营风险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近几年,通过与合 肥“丰乐”及日本阳光株式会社等单位的合作,生 产皖麦44、MN413等优质新品种,平均为职工亩均增 收近50元。
--大力实施牧业致富工程,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
东风湖农场,职工从土地获得的收入非常有限,工 商业又极不发达,增收的难度较大。“穷则变、变 则通”,以“牛头”万道生、“羊馆”陆中玉为代 表的致富典型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种(植)养 (殖)结合的生产模式,取得了明显成效,引起了 场党委的高度重视。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,农场及 时制定了“牧业兴场”计划,将发展养殖业作为增 加职工收入的一项工程来抓。并确立了“政策倾 斜,资金扶持,技术指导,典型示范”的十六字方 针。全场副科以上管理人员每人拿出2000元,建立 了总额近20万元的专项帮扶基金,扶持职工依托农 场丰富的粮食、饲料资源,大力发展草食性动物的 饲养,走种养结合的发展之路。通过一年多的努 力,目前全场牛(羊)存栏总数近500头(只),养 殖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。牧业致富已由星星之火呈 现出燎原之势。
--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为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
农场现有在职职工870人,其中离退休职工400余 人,文、教、卫、公安等部门齐全,企业负担沉 重,尤其是离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更是一个沉重的 包袱。解决职工养老问题,是经济发展的需要,是 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。为此,农场千方百计筹资250 万元,在全系统率先为全场职工建立了第一保障 线—养老保险。2001年,又有446名贫困职工被列入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,每年可领取20余万元保障 金。
特 色 篇
东风湖农场新一届班子在困难面前,勇于探索,敢 于实践,摸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,具有鲜明 的特色。
--“零距离”开展思想政治工作,形成思想政治工 作与经济建设互动、联动的发展局面
东风湖较为恶劣的环境和传统种植方式长期制约了 经济发展,束缚了职工的思想观念,“一麦一豆, 有酒有肉”成为农场职工的主流思想。
在新形势下,农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调 整产业结构。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是“稳午调 秋”。受“一麦一豆,有酒有肉”思想的影响,产 业结构要调整,必须首先转变职工的观念,否则, 调整目标难以实现。为此,场党委从转变工作作风 入手,以“零距离”方式开展强有力的思想工作, 在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中,用政策引导人、用热情 感化人、用行动帮助人。为鼓励职工转变观念,农 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没技术的,农场送技 术;少资金的,可享受创业补贴(外出学技术,每 天补助5元生活费;养殖户每建12m2的养殖用房便可 获300元补贴),直至发展定单生产,免除职工思想 顾虑。场领导同特困户结对子,帮助他们发展生 产,二分场特困户王振宏在场长王国福的帮扶下, 通过养鹅,收入有了较大提高。
另外,场党委将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学习整改活 动同产业结构结合调整起来,要求基层党员领导干 部要争做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头人和科技示范的典 型,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上的突破。正是万道 生、张秀凡等基层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,农场养殖 业才得以快速发展。
--大力发展种子预约生产,实现种子生产管理手段 的创新
通过多年的发展,农场种子产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 展。但近几年普通商品种子市场竞争相当激烈,职 工生产种子的风险不断增高,利润也逐年下降。提 高品种质量与档次,迫在眉睫,积极开展与省内外 科研机构、种子巨头及优质新品种培育机构的合 作,发展预约生产是一条有效途径。2002年农场与 合肥“丰乐”合作,预约生产面积达7000亩。
--“先交钱,后种田”,实现了农场管理手段的前 移
“四到户,两自理”是省农垦集团公司“九五”期 间就提出的农业改革方针。多年来,并在全系统得 到广泛贯彻执行。但家庭农场近几年因受灾导致挂 帐问题较为普遍存在,且数额大,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农场管理机构的正常运转。东风湖农场在新一轮 土地承包改革过程中,通过对部分土地招标租赁经 营的形式,大力推行“先交钱,后种地”的经营方 针,实现农场管理职能前移,有效地降低了农场机 构运转费用的风险。2002年累计招标租赁土地 1827.5亩,一次性收取租赁费近20万元。
“不在潮头立,便向潮底没”。勤劳善战的东风湖 人抱着“不信东风唤不回”的坚定信念,一路高 歌,不断奋进,我们有理由相信东风湖农场的明天 会更美好。
(东风湖农场 胡海南)
- 上一篇:合肥市副市长安列考察水家湖农场养鸡场
- 下一篇:农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路怎么走